今年80歲的黃伯祖祖輩輩生活在惠陽淡水河邊,曾經的淡水河又黑又臭,他很少到河邊散步。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隨著水質變好,淡水河不少河段重現“闊別”多年的藍刀魚,這讓黃伯興奮不已。如今,不少像黃伯一樣的街坊,成為淡水河沿河公園的常客。
在黃伯的記憶里,藍刀魚是河鮮名品,肉質鮮美,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他說,藍刀魚不會“撒謊”,可以戲水、釣魚捉蝦的淡水河又回來了。
藍刀魚回歸是我市近幾年開展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果之一。去年以來,淡水河紫溪國考斷面水質實現轉折性改善,連續均值達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優良。
鐵腕治水集中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水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惠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治水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以鐵的決心一抓到底,治出了新面貌,讓河流重現碧波蕩漾的美景。
淡水河經過治理環境變美水質變好。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機制創新
將水污染防治作為“1號工程”
淡水河全長95公里,是一條典型的跨界河,從深圳龍崗區發源,叫龍崗河、坪山河,流到惠州市惠陽區后叫淡水河,最后匯入東江一級支流西枝江。
20多年前,淡水河開始發黑發臭。那時,皮革廠、電鍍廠、水泥廠、鞋廠沿河而建,養豬場、集貿市場越來越多,工業廢水、養殖污水、生活污水從河邊一條條排污管流出來,河水發出陣陣惡臭。
因此受牽連的還有沿岸的居民。在淡水河邊長大的戴廣源今年34歲,小時候到淡水河玩耍后回來爛腳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
2006年以來,深惠兩地開展跨界合作治理、持續攻堅,淡水河水質不斷改善,2012年消除了黑臭現象。隨著流域經濟快速發展,淡水河流域人口劇增,加上配套管網及污水處理能力跟不上需求,截至2018年水質仍為劣V類。
淡水河治理成為惠州乃至廣東污染防治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重點反饋淡水河的污染問題,治水更加迫在眉睫。
環境美不美,關鍵要看水。2019年、2020年惠州市連續兩年發布市“1號令”,采取超常規統籌、超常規督導、超常規問責等一系列措施,推動惠州治水工作向縱深挺進。
早在2019年,我市就把剿滅直排淡水河、沙河、潼湖水劣V類支流作為主攻方向,以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為總目標,全面打響剿滅劣Ⅴ類河涌、重點流域(海域)污染治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養殖污染治理、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工業污染治理等標志性戰役。同時,編制實施系列污染防治攻堅方案,建立周研判、月調度、季匯報、定期督導、專家問診、預警等機制,制定環保責任考核獎懲辦法,專門成立7個污染攻堅戰下沉督導組,每月下沉縣(區)一線督導工作。
市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專門成立了下沉督導組,連同惠陽區“1號工程”攻堅指揮部督查組人員,全程跟進每一項攻堅任務的進展,落實情況實行日報告、周調度和月通報制度,切實做到問題及時解決、工程進度按期推進,有效保障了治污工程項目建設的順利完成。
2019年,作為淡水河污染防治攻堅主戰場,惠陽將水污染防治作為全區“1號工程”,以最高的政治站位、最大的財政投入、最強的工作措施、最嚴的問責力度,集中全區力量開展淡水河水質達標攻堅戰;成立了“1號工程”攻堅指揮部,對全區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統一協調指揮,以水質達標為目標,以“污水不入河”為導向,抓牢“截污”“控源”兩大核心思路謀劃部署工作。
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共投入約100億元用于治污各項工程建設,為淡水河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補齊短板
2018年以來淡水河流域新建污水收集管網431公里
淡水河河涌水質出現反彈,與人口的增加有直接關系。經過第三方分析評估,淡水河流域生活污染占了62%。2018年測算淡水河流域惠陽轄區內管網缺口近200公里,由于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滯后、缺口大,河涌入河排口治理達不到時序進展,治理成效不理想,嚴重制約淡水河干流水質改善。
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實現污水“應收盡收”達標排放成為水污染防治的關鍵。盤點數據發現,2018年以來,淡水河流域新建管網431公里,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有效解決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問題,實現旱季污水不入河。
土生土長的戴廣源是淡水河村級河長,在他看來,排污口的存在導致淡水河水質難以達標,僅他所在的淡環村此前就有15個入河排污口。
2018年以來,惠陽區完成淡水河流域393個入河排污口治理,嚴控污水入河,堵住岸上污染,并建立排污口治理巡查機制,做到發現一個、治理一個。
“全面補齊治污設施短板是治理淡水河的重要舉措之一。”市生態環境局惠陽分局有關負責人說,惠陽區發布的《關于開展全面攻堅劣V類水體行動的命令》(2019年第1號)中,明確提出通過“三建、兩控、一治”措施,實施淡水河流域45項重點工程項目,其中“三建”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配套管網建設和補水工程建設,補水工程建設在淡水河水質改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惠陽城區第二凈水廠的東南面,白花花的水通過一根直徑2米的水管涌出后匯入淡水河,在出水口和淡水河的交界處,記者看到幾條讓黃伯興奮不已的藍刀魚。
惠陽城區第二凈水廠總工程師曾祥興告訴記者,2019年4月啟動凈水廠三期建設,僅用了半年時間,凈水廠正式通水運行,日處理能力增加了7萬噸。
惠陽城區第二凈水廠的擴建,是惠陽區狠下決心解決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的縮影。2018年至今,淡水河流域新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5座(全區6座)、新建污水一體化處理設施6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6.75萬噸/日,淡水河流域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0.55萬噸/日。同時,對已建成運行的11座(全區13座)污水處理廠,按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排放標準進行全面提標改造,尾水優于地表水V類標準排放。
除了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惠陽城區第二凈水廠的另一個使命是,處理后排出的水作為淡水河的生態補水。淡水河水質能否穩定達標,生態補水發揮著重要作用。背負著同樣使命的,還有惠陽城區第一凈水廠和淡水凈水廠。2019年,在前期提標升級的基礎上,惠陽區對上述3家凈水廠進行再次提標升級。
“你看,這排出來的都是好水啊。”站在連接淡水河出水口的河岸上,曾祥興以略帶驕傲的口吻說,“一般的凈水廠達到一級A就是達標排放,惠陽區自我加壓,按地表水Ⅳ類的標準處理污水,三個凈水廠平均每天為淡水河注入超過30萬噸的源頭活水。”
面源管控
120多家企業安裝治污全過程監控系統
如何判斷排出去的活水水質達標?凈水廠在廠區南面接近排水口處設置了一道“關卡”——廢水排放監測點,經過處理的污水要通過在線監測設備的檢測才能排向淡水河。
市生態環境局惠陽分局污染防治中心主任黃錦容介紹,為了不讓污水入河,惠陽區所有凈水廠都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確保水質達標排放。
“只要有網絡,通過一部手機就能隨時了解企業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情況。”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負責人陳福達說。2019年,惠陽區在全市率先引入治污全過程監控系統,以此實現對重點涉水、涉氣企業進行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狀況動態監控,該系統與公安部門的“天網”工程相結合,緊盯企業排口處,及時發現違法排污線索。
接受采訪時,陳福達正通過手機APP查看某公司進出水情況。他告訴記者,有一次通過過程在線監控發現該公司生化系統提升泵未開啟,但排放口卻有廢水排放。經執法人員現場核查,確定該企業存在偷排行為,并立案查處。事后,該企業投入300多萬元對廢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目前,該企業的廢水經處理后可穩定達標排放。
“監控系統對轄區企業形成了強力震懾。”市生態環境局惠陽分局執法人員黃寶潼介紹,通過手機查看企業的用電、進出水和PH濃度等情況,就能初步判斷企業的污水處理設施有沒有正常運轉,有沒有偷排、漏排。
截至目前,惠陽區已完成120多家企業過程在線監控工作,成功執法立案處罰數家企業,20多家企業被責令整改。
除了監管企業排放,在河水水質監測中也能看到“黑科技”的身影。在國家和省要求的基礎上,惠陽在淡水河干支流主要斷面設置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把脈”監控河水水質,為全面系統精準治污提供了科學參考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惠陽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機構,組建“環保管家”,開展地毯式、車輪式檢查以便摸清轄區所有工業企業底數和排污信息,逐一錄入APP數據系統,實現大數據網格化分類精準管控。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惠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探索創新環保查處技術,建立企業不敢污、不能污、不想污的生態治理機制,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守住一片綠水青山。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