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雖然賞荷季已近尾聲,作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博羅縣石壩鎮三嘉村仍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到三嘉村,除了可以感受新農村的變化外,還可以游覽有百余年歷史的建筑——精記家祠。精記家祠是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朝末年,為當時三嘉村富翁周志學(號精記)所建。家祠內各類木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彩繪壁畫絢麗多彩、巧奪天工。
荷花基地風景優美。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老宅只要是木結構就有雕刻
距離荷花基地約5分鐘的車程,就可到精記家祠。與周邊三五層樓高的樓房相比,精記家祠以古樸的傳統客家建筑風格顯得格外亮眼。走近細看,其精致的構造、精美的雕刻繪畫,無不讓人驚嘆。
與眾多客家圍屋一樣,精記家祠呈九井十八廳布局,家祠門前是一片廣場,再往前是一口池塘。走進精記家祠,首先讓人稱奇的是中間大門兩側的精美雕刻,花草蟲魚、飛禽走獸,活靈活現。70歲的周氏后人周振成介紹,這些雕刻最初表面都涂有金粉,隨著歲月流逝,金粉涂層已經氧化脫落,但當年金碧輝煌的情景仍讓人遐想翩翩。
精記家祠的精美木雕絕不僅于此。環顧整座建筑,屋檐梁柱、窗戶屏風,包括屋頂支撐瓦片的木板,只要是有木結構的地方就必然有雕刻。雕刻的圖案多種多樣,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吉祥富貴的物種,比如龍、鳳、獅子等,應有盡有。雕刻的圖案雖然數量眾多,但都因勢賦形,與建筑結構渾然一體。
除雕刻之外,壁畫也是精記家祠的一大特色。靠近屋檐下方的墻壁布滿了壁畫裝飾,內容大多是神話傳說以及詩書耕讀等傳統文化。“這些精巧的雕刻和壁畫,看過的人無不嘖嘖贊嘆。”周振成自豪地說。
村民講述精記家祠的歷史。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清末商人用20年建造精美圍屋
據了解,精記家祠坐北向南,長68米、寬32.5米。古宅共分三進院落,第一進為前殿,第二進為過殿,第三進稱后殿。每一進之間有天井相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采光效果,天井兩旁都建有廂房。據悉,最高峰時,這里居住了100多人。
在三嘉村,周姓是大姓,精記家祠是當地周氏祖屋之一。據族譜記載,老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第一任主人名叫周志學,“精記”是其綽號,后世以此命名老宅。三嘉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元賜介紹,周志學是村內另一處古建筑龍底圍屋主人周居安最小的兒子,“聽聞這個小兒子最是精明,所以才有能力建造了這么大的房屋。”
在周氏后人的記憶中,傳聞精明的周志學依靠經商富甲一方。77歲的周氏后人周建平介紹,根據老一輩講述,先祖擁有眾多房產田地,在惠州、廣州乃至香港都有。說起精記老建筑,周建平滿是驕傲,“全部木雕都有鍍金,大門是刀槍不進火燒不爛的鐵梨木,這些都足以說明先祖是很富裕的。”
周建平介紹,在精記家祠旁邊,曾經還有一座獨立的大房子,被人們稱作“白屋”。“所謂白屋,并不是白色的房子,而是白白撿來不用花錢的意思。”周建平說,據說當時建造精記家祠時,所用的材料極為嚴苛,先祖用建精記家祠用剩或淘汰的材料,蓋起了這座“白屋”,“可以想象,當初為了建造這座房子,用了多少好的材料。”周建平說,精記家祠從開始動工到完工整整建設了20年。
精記家祠。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種植“風景”探索休閑農業新模式
歲月流轉,上世紀80年代,周氏后人陸續從精記家祠搬出,至今已有約20年沒人在此居住。經過風雨侵蝕,精記家祠一些屋檐等出現腐爛,部分精美的屏風也難覓蹤影。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當地多次組織對精記家祠進行整修,修葺了屋頂、鋪設了防火水管等。
對于周氏后人而言,精記家祠承載了老一輩的記憶,也是新一輩傳承家風、家訓的載體。對于先祖的故事、周氏的家風家訓,周氏族人口口相傳、代代傳承。在記者采訪期間,6歲的周勁東在周振成的帶領下參觀精記家祠。在參觀過程中,周振成不時給孩子講述他們當時在這里生活的情景,以及先祖的創業故事,讓孩子從小對周氏先祖有初步印象,更好地傳承周氏族人的家風和精神。而今,保護精記家祠也成為周氏族人的共識。平時,老宅有村民小組長看護和打理,村民也都很自覺地維護好這座古建筑。
從老屋出來,老宅、荷花、村舍相映成趣。作為廣東特色產業村,三嘉村以白蓮種植為基礎,探索發展連片荷花與農田風光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新模式,打造了近150畝的荷花基地,年產白蓮子約1.5噸,這里成為游人打卡的鄉村游美景。
如今的精記家祠,雖不復往日榮光,但周氏后人秉承先祖聰明樸實、勤勞能干的品質,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周元賜介紹,村里正計劃把精記家祠、龍底圍屋和荷花基地串聯起來,為該村鄉村旅游注入新動力。目前,村里2.5公里長的主村道新鋪設了瀝青。接下來該村將深入實施沿線景觀提升工程,積極申報國家3A級景區、開發特色餐飲配套設施等,建設美麗宜居的幸福鄉村。
惠州日報記者朱麗婷 李燕文 賀小山 通訊員羅杰斌 朱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