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工人文化宮在全國會議分享運營經驗
全天候服務 打造文化宮標桿
博羅縣工人文化宮開展烘焙活動。博羅縣總工會提供
日前,全國工人療養院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議、全國工人文化宮建設管理工作會議暨全國職工互助保障組織和公益組織工作會議在浙江杭州召開,博羅縣工人文化宮就工人文化宮建設的創新做法和工作成效作交流,是廣東省唯一在會上作交流的縣級工人文化宮。據悉,博羅縣工人文化宮以職工文化為主導,以職工需求為目標,深入改革創新,探索職工服務新方向,優化基層服務網絡,加快構建全天候服務職工新模式,積極打造職工文化活動新樂園,努力在工人文化宮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場館全部免費開放,八小時外不打烊
在博羅,職工下班后都喜歡到縣工人文化宮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享受運動、書香和文化帶來的不同快樂。工人文化宮已然成為大家的情緒調節站、能量補給站、文化充電站。
小李去年入職,下班后,他喜歡約上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到工人文化宮打羽毛球。據悉,縣工人文化宮每天大概要接待職工約400人次,這里所有場館不收費,有健身房、乒乓球室、羽毛球館、職工書屋、瑜伽太極室等,還開展職工公益活動。據統計,近五年來,縣工人文化宮先后開展了書法、瑜伽、太極、舞蹈等活動超1000場次,累計服務職工群眾超10萬人次。值得關注的還有,博羅縣工人文化宮堅持八小時外不打烊,服務職工不斷檔。為滿足職工“八小時之外”的學習需求和精神需求,縣工人文化宮除工作時間開放外,在工作日晚間、周末、節假日等職工業余時間靈活安排射箭、茶藝等活動,做到日日有活動、周周有安排,各項活動好評如潮。
在堅持公益性服務性的同時,博羅縣工人文化宮還推進職工服務陣地社會化市場化運作。其中,面向社會招募,與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企業合作,豐富師資庫。如,引入羽毛球協會、攝影協會等社會組織承辦職工羽毛球賽、攝影比賽等文體活動,提升專業水平。探索建立“職工點單—工會買單—文化宮接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通過廣泛征求職工意見,滿足個性化需求,實現平臺聯建、活動聯辦、培訓聯做、品牌聯創,激發工人文化宮發展活力。如,與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文化館聯合舉辦慶祝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職工文藝演出;與人社局、自媒體協會等開展粵菜師傅、直播帶貨培訓;與書法家協會開展工會送福活動。
“流動文化宮”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博羅,工人文化宮為職工帶來的文化福利還隨著陣地網絡的延伸向基層延伸。近五年來,縣總工會先后投入600多萬元,在鄉鎮、企業、機關單位建立職工之家、職工小家、職工服務中心、惠民驛站、愛心驛站等服務陣地236個,提供就近便捷的文體活動、政策宣傳服務。同時,積極打造“流動文化宮”品牌,通過送電影、送演出、送培訓進企業等多種方式,讓廣大職工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工會的溫暖,打通文化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利用縣工人文化宮主陣地,承接舉辦職工攝影展、宣講會、知識競賽、勞動競賽、送福送春聯等活動,并將博羅縣職工歌手大賽、勞模宣講等品牌活動下沉至鄉鎮(街道),激發基層文化活力,受到廣大職工的廣泛好評。
職工需要什么就開展什么,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落到實處的承諾。在延伸服務功能的同時,博羅縣工人文化宮還聚焦基層職工需求,讓服務更加精準。博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楊旭先介紹說,今年以來,縣總工會大力推進“強宮延宮”工程,投入55萬元,將原本局限于縣工人文化宮的優質服務項目延伸至羅陽街道、園洲鎮等16個鄉鎮(街道)。截至目前,各鄉鎮(街道)舉辦架子鼓、吉他等公益培訓60余場次,覆蓋職工3000余人。同時,聯合銅箔、欣旺達、華通電腦、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基地等大中型企業,針對產業工人開展電工、家政、粵菜師傅、“五小”創新活動等技能培訓,助力職工素質提升。
進入智能時代,文化宮的服務也緊跟時代脈搏。與“粵工惠”APP實現數據對接,在惠州各縣(區)工會率先啟用工會智慧管理系統,開通線上預約平臺,實現場館預約、活動報名“指尖辦”。基層工會也可通過小程序預約團體類職工公益活動,讓工會更好發揮促進企業經營發展、營造和諧企業的重要作用。
知多D
縣工人文化宮
博羅縣工人文化宮始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是博羅縣總工會管理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文化宮占地4130平方米,建筑面積4227.66平方米,建有籃球場、羽毛球館、乒乓球室、瑜伽室、太極室、舞蹈室、工運展覽室、棋牌室、插花室、健身室、圖書室、書畫室、茶藝室、音樂室、多功能培訓室等15個場館,所有場館面向全縣在職職工免費開放。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