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社區則是文明城市的基礎單位。近年來,惠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有力推動社區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環境優美、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讓群眾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倍增,為城市增添了更多幸福底色,讓“文明之花”在群眾身邊綻放。
橋東東湖社區
注冊有10多個志愿隊伍
“赤橙黃綠青藍紫,志愿服務樣樣有!在我們社區,不論遇到什么麻煩,都可以找七彩志愿服務隊伍幫忙。他們不但服務范圍廣,個個還都很熱心。”家住橋東街道東湖社區東湖花園小區的居民李女士說。
東湖社區“積分銀行”為志愿者服務加油。
橋東街道東湖社區地處西枝江畔,常住人口約2.2萬人,是一個商住型社區。近年來,東湖社區將志愿服務作為提升社區文明程度的有效助手,培育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通過開展一系列志愿服務,推動居民道德文明風尚不斷提升。
“‘七彩志愿服務隊’是我們社區志愿服務的品牌,由社區黨員、在職黨員和居民志愿者組成,服務范圍囊括政策宣講、銀齡安康、困難幫扶、綠色家園、平安巡邏、居民調解、文體活動等。”東湖社區黨委書記關子偉介紹。
除了“七彩志愿服務隊伍”,目前東湖社區注冊有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隆生物業志愿服務隊、東湖巾幗志愿服務隊、大同公益志愿服務隊、東湖學校志愿服務隊等10多個志愿隊伍,登記注冊志愿者1876人,注冊率超常住人口8%。
走進東湖社區黨員群眾活動中心,一樓掛著志愿服務“積分銀行”的字樣十分顯眼,貨架上擺滿各種生活用品。這是東湖社區近日啟動的“積分銀行”,志愿服務獲得相應的積分,然后憑積分到“積分銀行”換取相應“福利”。
“志愿者在轄區做志愿服務,轄區商戶作為受益者的同時,也積極回饋志愿者。”關子偉介紹,這樣不僅讓志愿者留下奉獻的痕跡,還收獲了志愿服務帶來的感悟和成長,激發了使命感和成就感,用“積分銀行”為志愿者加油,讓愛心“雙向循環”。
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帶來的文明新風吹遍社區。行走在大街小巷,一幅幅公益廣告,一群群志愿者,干凈整潔的社區衛生環境,有條不紊的市容秩序,展現蓬勃生長、向上向善的文明風尚。2007年以來,東湖社區陸續獲評省級“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省級文明社區、廣東省宜居社區、省級婦女之家示范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多個榮譽稱號。
江北文昌社區
“黨建+文明”模式融入各項工作
“之前帝景灣周邊商鋪有占道經營情況,居民走路都要繞道,經過整治,道路通暢很多。三四期最近還重新規劃了停車位,停車變得井然有序。”家住帝景灣小區的居民李姐點贊家門口發生的變化。
文昌社區黨員志愿者在東江邊開展“撿跑”志愿活動。
“城市管理要從細節處入手,也要動員群眾參與。”文昌社區黨委書記鄭德浩表示,在文明創建工作中,文昌社區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個根本,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把“黨建+文明”模式有機融入社區環境整治、志愿服務、文明勸導、文化宣傳等各項工作,形成了黨建與文明創建融合、雙向提升的良好格局。
近期,文昌社區依托“黨員回家,服務萬家”活動,在轄區持續開展“為愛彎腰,不撿不散,益起撿跑”衛生整治志愿服務活動,據統計,社區開展此類活動共計13場,黨員帶頭深入重點區域,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和宣傳活動,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文昌社區黨員志愿者上門宣傳。
記者在社區看到,轄區內每個小區、每棟樓都有黨員責任崗掛點人員,以“助民”為載體拓展“黨員責任崗”內涵,通過公開姓名、電話,以便居民能夠快速、準確聯系,第一時間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架起為民服務“連心橋”。
2007年以來,文昌社區獲得廣東省文明社區、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社區、廣東省宜居社區、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等多個榮譽稱號。鄭德浩表示,下一步,文昌社區將繼續強化黨建引領,帶動各類黨建主體形成綜合統籌力,推動城市建設資源投入城市基層治理,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全面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鄭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