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藤、竹這些大自然饋贈的材料,在手藝人的雙手之下像變戲法一樣神奇。在惠陽,藤制家具、客家涼帽是目前為數不多仍堅持傳統手工而制作出來的手工藝品。
打破傳統,推陳出新,不斷推出滿足現代品位與追求的時尚藤制品,20多年的堅守中,維墩藤器主理人黃祝濃秉持匠心傳承的理念,讓這些伴有手工溫度的作品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母親手里接棒前行的陳瑾瑜,如今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涼帽技藝傳承人,經常進校園、到社區展示客家涼帽制作工藝……她還計劃開客家涼帽DIY基地,讓更多人關注、學習客家涼帽制作技藝,把這一客家文化傳承下去。
近日,記者走近這兩項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傳承者、堅守者,感受她們在平凡事業中的堅守與破局。
黃祝濃:有一種比藤條還韌的堅守
置于寒室不覺其奢,布于華堂不覺其陋。藤制家具,將藤條緊密纏繞,或純藤,或藤木結合,在交錯相連中變出藤椅、藤床、藤桌、藤燈……藤制家具以其透氣涼爽、解暑排汗的特點,尤受南方人喜愛。
在“老惠陽”黃祝濃的眼里,藤制品不僅是一種記憶中的情懷,更是優點突出、符合健康生活定義的現代家居產品。她創辦維墩藤器,親手經營打造,使其成為惠陽本地有著24年歷史的家具品牌。而她,歷經商海沉浮,始終不改初心,成為惠陽傳統手工藝中的堅守者。
藤編工藝傳承人黃祝濃。
從小對編織工藝有濃厚興趣
維墩藤器位于惠陽秋長主干道人民二路旁,里面是琳瑯滿目的藤制家具:從沙發到床,從梳妝臺到茶幾,從客餐廳臥室的大家具到陽臺裝飾小配件,從中式傳統的醬色到地中海風格的多彩,從傳統的厚重到北歐的簡約,款式各異,無所不有。在藤編工藝傳承人黃祝濃的帶領下,維墩藤器已打造成集生產制造、設計研發、傳承創新、銷售管理于一體的知名藤編家居企業。
黃祝濃坐在一把藤椅上,經過歲月打磨,扶手的藤面光滑亮澤。“這個沙發已有十幾年了,不會變形,關鍵這是零甲醛的,環保健康。”一句話點出了藤制家具的優勢。這也是長久以來很多人青睞藤編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藤編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有悠久歷史。清代文學家屈大鈞在《廣東新語》中記載:“嶺南藤類至多,貨于天下,其織藤器者,十家有二。”在清朝乾隆年間,以編織竹器、藤器為主的手工編織工藝,就是歸善長興約(今秋長)棚下嶺黃屋村黃氏族人的重要謀生手段。黃祝濃的先祖黃騰清就是當時十里八鄉有名的編織大師,他編織的竹器、藤器樣式新穎、做工精致,產品一送到淡水老街的店鋪里,幾天時間就被銷售一空。
黃祝濃從小看著父親用那靈巧的雙手編織出種類繁多的竹編家具和藤編家具。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她對編織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1997年,為了弘揚祖傳的手工編織工藝,黃祝濃辭去學校的公職,創辦維墩藤器廠。
各種藤制家具。
20多年帶出一群資深編織工匠
藤編所使用的藤料,黃祝濃通過無數嘗試、對比,選用來自印尼熱帶雨林的蔓生植物,質好而堅韌。不同的藤在韌性、密度和重量上都有所差別,常用的有瑪瑙藤、白藤、紅藤等品種,可以編織出各種形態的家具。最大特色是自然透氣、冬暖夏涼,防蛀蟲,不會輕易變形和開裂等。藤制家具往往可以用幾十年,也稱之為一代藤制品可用三代人。
在維墩藤器的生產車間,記者見到了藤器的制作過程。藤,粗似原木,初識以為是木棍,而在藤編師傅的手中,演化出家具的各種形態。
在制作之前,這些藤會經過打磨和蒸煮處理,使其光滑并且更能防蟲防霉。一件做工精致的藤木家具,要經過七八十道工序,復雜的圖案則需要用到十余種藤草穿插交織演繹。粗直的藤條,經過在烤火器上來回烘烤后,固定在兩個鐵質圓模中間,在師傅的暗勁發力下,筆直的藤條很快扭出優美的弧度,再將藤條的尾端削尖,框架固定,一個座椅底座便打好了;另一頭,千百根纖細的藤篾在師傅粗厚的手指下交織翻飛,不同顏色的藤篾盤繞纏結,美麗的紋路逐漸顯露出來。
藤制家具是純手工制品。要制作精美的藤器,依靠的是工匠嫻熟的手藝。從1997年開廠至今,黃祝濃帶出了一群資深編織工匠,年紀最大的已60歲。
制骨架——編織——刮膩子——打磨——上油,這些環節全是手工操作。即使是嫻熟的師傅,制作一把椅子也需15~20天。
計劃增開一條生產線迎接更大挑戰
回想創業之初,企業以代加工為主,由于編織工藝水平超群,訂單應接不暇。到了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沖擊,訂單銳減,工廠難以為繼。
黃祝濃當時感到迷茫,一度產生解散工人關閉廠房的念頭。但當她在車間,看到一根根藤條在編織藝人的手上飛舞,交織成一件件充滿希望的藤器產品后,她下定決心:堅持!因為,每一根藤條的編織都是對幸福生活的期待;每一件藤器作品的完成,都是對先輩傳統手工編織工藝的傳承和堅守。她帶領員工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藤編工藝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維墩藤器緊跟市場需求,開發了一系列海洋風格的藤器產品。這些精美的產品多次在深圳文博會、廣東省旅游博覽會、惠貨全國行的展會上精彩亮相。現在,公司通過直營、加盟等方式,開設了20多家維墩藤器家居店。
近兩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出口訂單日益縮減,黃祝濃的加盟店也逐漸萎縮。堅守還是放棄,是這段時間黃祝濃日夜思考的問題。除了銷量問題之外,更多顧慮是越來越少的“新鮮血液”加入這個手工行列。
可放棄談何容易?自己一手打造的工廠,有一批跟了20多年的手工藝人以及一些偏愛藤制品的老顧客們,黃祝濃不忍心放棄。接下來,她謀劃開辟一條新的生產線,制作藤木參半的新產品,升級產品類型,更新產品樣式,更加符合現代城市人對極簡風的審美需求。
陳瑾瑜:20多道工序一針一線縫制涼帽
“圍屋方方呀涼帽圓,哥想妹呀心似煎……”一句客家山歌,唱出祖祖輩輩客家人生活中離不開的兩樣傳統——圍屋與涼帽。
淡水街道下土湖蘇屋村有著惠州唯一的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傳承人陳瑾瑜仍堅持傳統手藝制作,并常常帶著材料、工具和手藝走出基地,到校園、到社區、到展會,展示客家涼帽制作工藝,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廣東省非遺技藝。
客家涼帽技藝傳承人陳瑾瑜和母親一道制作涼帽。
女承母業成為行家里手
客家人把涼帽稱為“涼笠”,是客家女子出門、勞作時戴的遮陽帽,中間鋪上一方毛巾或布巾,防曬又透氣。
有傳說,惠州客家涼帽與北宋文豪蘇東坡相關,又稱“蘇公笠”。相傳,東坡謫居惠州期間,有一天見愛妾朝云頂著烈日打理花草,為了讓她不受日曬風吹,在當時的竹笠中間開了一孔以適應發髻,人們見此紛紛仿效,于是日漸演變成涼帽。
從清代記載客家涼帽制作工藝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淡水的客家涼帽制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更是享有盛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淡水鎮政府開辦淡水涼帽廠,制作的涼帽遠銷廣東各地、香港和東南亞。
說起淡水客家涼帽制作工藝,不能不提陳瑾瑜的母親朱冠玉。作為土生土長的淡水客家人,朱冠玉自小戴著涼帽干活,當時客家涼帽對客家女人來說不僅僅是遮陽工具,還是客家女人的特色穿戴。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淡水鎮政府組織朱冠玉和年輕人到鄉間尋訪老藝人學習客家涼帽制作技藝,籌建涼帽廠。
就這樣,朱冠玉與涼帽結下一輩子的緣分。她很快學會了涼帽制作工藝,甚至成為“全能手”。當年的淡水涼帽廠開在淡水紅旗大街附近,最高峰時有100多位工人,生產的客家涼帽和竹制品經常參加廣交會,產品銷往廣東各村鎮,出口香港和東南亞。
改革開放后,各類商品日漸豐富,涼帽生產逐漸式微,涼帽廠解散,老一輩的制作手藝人相繼老去,涼帽制作手藝人越來越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朱冠玉在自己家里開了個涼帽作坊,一直堅持制作生產涼帽。
作為長女,陳瑾瑜從小就在母親身邊看著她制作涼帽,母親手把手相授,陳瑾瑜很快成了行家里手。2010年,陳瑾瑜接手母親創辦的涼帽作坊,成立了惠陽淡水信宇涼帽廠,成為淡水僅有的仍堅持客家涼帽生產制作的女手藝人。
純手工制作的客家涼帽。
不斷創新制作技藝
2013年,淡水客家涼帽制作工藝列入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4年,陳瑾瑜被評為惠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陳瑾瑜的涼帽廠掛牌“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傳承基地”。
現在,74歲的朱冠玉雖“退居二線”,依舊是客家涼帽制作的老師傅。在陳瑾瑜眼中,母親制作手法的嫻熟、制作工藝的講究、制作態度的嚴謹,是她永遠學習的榜樣。
別看涼帽平平無奇,但制作技藝一點不簡單。從原材料到成品,要經過破竹、織篾、掃桐油、壓制、定型、切頭、剪邊、立頭、夾框、再刷油、扎邊、上邊布、收角、裝耳帶等20多道繁雜的工序,一頂純手工制作的涼帽需3天才能完成。
在涼帽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各式精美的客家涼帽擺放得整整齊齊,傳統的黑色帽檐被時尚的漸變染布取代,靚麗的彩穗點綴其中。陳瑾瑜拿起一頂黑色帽檐的涼帽介紹,這一頂最傳統的客家涼帽,主要原料竹篾要薄到0.1毫米,用160根來編制;帽檐用布長2米,要摺出160個褶子,純手工壓褶很耗時間。也因此,在計劃經濟時代涼帽價格并不便宜,上世紀七十年代一頂涼帽在百貨商店的售價是2.7元,還要布票,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賣到4.5元/頂,幾乎是高價品了。
如今雖然有了特制的電動縫紉機,但很多工藝只能手工制作。陳瑾瑜仍喜歡一針一線手工縫制涼帽,甚至把丈夫帶入行,成為半個“手藝人”。她將結合市場消費群體新需求,不斷改進涼帽配色、渲染工藝,增加繪畫、裝飾等,讓客家涼帽變得更生動有趣。
計劃打造涼帽DIY基地
歷經時代變遷,淡水客家涼帽早已從田間地頭走上高級場所,從必備物品變身為裝飾物品。
這種變化,陳瑾瑜親身感受。10年前,涼帽的銷量一個月平均3000多頂,她和聘請的工人們幾乎天天加班趕制;2019年她賣出8000多頂,熟練的工人只剩下一個;今年至今,才賣出3000多頂。“買涼帽用于日用勞作的已很少了,更多用于演出、展覽等,所以涼帽將來走的肯定是工藝品路線。”
陳瑾瑜是家中唯一繼承母親手藝的,她有些擔心手藝到了下一代就失傳了。為此,她利用一切展示客家涼帽的機會,例如參展、進校園,讓年輕一代了解客家傳統技藝的發展演變,更好地傳承發揚這一客家文化。
如今,她還打算把院子和一樓利用起來,開設客家涼帽DIY基地。通過這類研學體驗,讓家長帶著孩子來現場看、現場學、現場做,在動手過程中了解傳承客家涼帽制作工藝。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黃桃 李芳娟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