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塘村,一排排銀光閃爍的溫室大棚格外醒目,溫室大棚里,龍須菜、紫貝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番茄碩果累累。正在除草松土的幾位村民邊干活邊聊天,不時發出陣陣笑聲。這是該村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惠州市稅務局的幫扶下,祖塘村調整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光伏發電和大棚蔬菜種植基地項目,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帶動村民致富。
祖塘蔬菜大棚里的蔬菜,長勢喜人。
光伏發電
綠色新能源 照亮致富路
過去祖塘村沒有產業,村集體收入很低,村民依靠原生態的種養模式,生產結構單一,難以過上富裕的生活。
發展受到諸多限制,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唯一選擇。扶貧工作組經過調研,發現光伏發電無污染、無噪音、易打理,有陽光就有收入,既能實現綠色發展,又為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2018年,扶貧工作組投入資金,在祖塘村村委會旁邊搭建百姓大舞臺,并在舞臺上方組建了總裝機容量132.48KW的光伏發電項目,從2019年開始至今,已產生收益約將近30萬元。
祖塘村大棚蔬菜基地。(來源: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駐村“第一書記”鄭鈴光介紹,光伏扶貧項目的收益通過“以獎代補”“以獎代種養”“公益崗位”等方式開展分紅,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推廣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動員更多群眾投工投勞、參與幫扶項目,進一步激發積極創業和發展種養干勁。
村民劉淑霞的丈夫身體不好,再加上家里孩子小,她沒辦法外出務工。得知她的情況后,村委聘請她為文員,負責村中文書工作,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幸虧有這筆收入,緩解了家里的經濟壓力,也方便我照顧家人。”
溫室大棚
村民家門口就業 奏響致富歡歌
除了光伏發電,祖塘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也處處洋溢著希望。
為改變村里的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2020年惠州市稅務局在該村開展大棚蔬菜種植項目,搭建溫室大棚20畝、露天示范種植30畝,同時引進農業公司,帶頭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提供技術、種植、銷售及系列服務。
“去年8月大棚蔬菜基地投入使用后,種植多種蔬菜品質高,市場反響比較好,效益也是比較可觀。”鄭鈴光介紹,截至去年底,蔬菜基地產值近20萬元,帶動當地群眾就業20多人,帶動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效益遠高于種植傳統作物。
祖塘村大棚蔬菜基地。(來源: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溫室大棚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含金量”,也成了農民增收的“聚寶棚”,很多村民依托溫室大棚實現家門口就業,用雙手創造著幸福生活,也奏響了致富歡歌。
今年58歲的馬谷蘭和丈夫都是殘疾人,生活困難時曾一度要靠親友救濟。家門口的蔬菜基地給她帶來了新的生活希望。“自從村里有了這個大棚蔬菜基地,我就經常在基地幫忙做,一個月下來還能掙個兩三千元。”馬谷蘭說,如今家里的生活好起來了,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