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派鎮全鏈條升級激活茶產業內生動力
1800畝茶園炒出 鄉村振興“金葉子”
黃慶文在種植基地檢查茶樹長勢。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
地派鎮位于龍門縣西北部,草木靈秀,山高林密。這里海拔高,負氧離子豐富,雨量充沛,是茶樹的絕佳種植地。地派山茶已有120多年歷史,在龍門縣久負盛名,地派山茶制作技藝還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地派鎮緊扣“百千萬工程”以及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要求,依托自身資源優勢,通過盤活荒地進行茶葉規模種植。目前,全鎮擁有茶園總面積超1800畝,茶樹216萬棵,山茶產業已成為該鎮聚力推進“一村一品”、實施“一村一策”的生動實踐。
非遺技藝炒出山茶香帶富鄉鄰
走進龍門縣地派羽豐山茶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層層疊疊的茶樹隨山勢起伏。地派山茶傳統技藝非遺傳承人黃慶文種植的約20畝山茶,以及整個合作社的50余畝茶園,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綠色寶藏。這里的茶樹樹齡基本在40年左右,平均每畝茶青產量達300斤,經過精細的炒制工藝,最終轉化為品質上乘的干茶。
自20世紀70年代起,黃慶文的家庭便以茶葉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年幼的黃慶文便跟隨家人學習制茶技藝。歷經30多年的熏陶與磨礪,他對地派山茶制作技藝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理解。
2017年,黃慶文回到家鄉創辦地派鎮首家茶葉生產合作社——龍門縣地派羽豐山茶專業合作社,通過將傳統技藝轉化為產業實踐,帶動村民共同致富。近年來,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不僅為有意向加入茶葉種植的村民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還統一收購鮮葉,確保茶農的利益最大化。
多年來,黃慶文始終在傳統手工制茶的道路上堅守初心。地派山茶的炒制工藝復雜且獨特,需歷經殺青、揉捻、炒干三大步驟和10多道精細工序。在殺青環節,當地人俗稱“爆青”,需要在高達300至400度的高溫下將茶葉炒至爆裂,以確保茶葉的品質;揉捻則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時間,使茶湯濃度均勻且耐泡度高;炒干則是保持茶葉純度、香度和甘度的關鍵。
然而,傳統手工制茶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承人匱乏的問題日益凸顯。為此,黃慶文積極投身制茶人才培養,通過師徒傳承的模式,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至今,他已培養了20余名制茶人才,為手工制茶技藝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黃慶文不僅注重技藝的傳承,更致力于將非遺技藝與茶產業有機融合,推動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在他的帶動下,合作社積極開展文旅融合實踐,舉辦多場地派山茶非遺技藝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與。游客們不僅可以親眼見證茶葉的制作過程,還能深入了解地派山茶的歷史文化,感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規劃鄉野茶海農文旅體驗區
地派山茶不僅成為舌尖上的美味,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近年來,地派鎮緊扣“百千萬工程”以及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的建設要求,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茶園,將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通過整合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技術指導等措施,地派鎮茶產業得到蓬勃發展。近年來,地派鎮將茶品創新作為茶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通過鎮村企攜手聯動,積極開發特色茶葉制品。通過不同工藝制作的毛葉紅茶和毛葉白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同時,地派鎮還引進先進的加工工藝,成功培育出富硒茶,有效提升了茶葉品質。如今,全鎮茶園總面積已超1800畝,茶樹達216萬棵,主要集中在地派村、陳洞村、上倉村、古洞村。依托茶產業,有效解決了附近200余村民的就業問題,人均年增收3萬元。
在強化技術支撐方面,地派鎮圍繞茶產業鏈各個環節進行強鏈、補鏈、延鏈,不斷提升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鉆研茶葉扦插育苗技術,成功在古樹單株擴繁出二代三代毛葉茶母本園。同時,地派鎮還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推動“苗、種、產”全流程科學化、精細化、自主化。目前,全鎮已有茶葉加工車間1000平方米,茶葉加工生產線4條,茶葉年產量達6萬斤,年總產值約1000萬元。
為了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地派鎮積極做好提升人才、健全經營與發展規劃三個保障。地派鎮通過“雙百行動”加強與高校合作,為茶產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采用“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潘嘉園”“羽豐山茶”等品牌,健全經營體系;同時,挖掘“可可茶”等資源,結合茶文化,規劃鄉野茶海農文旅體驗區,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展望未來,地派鎮將繼續以茶產業為媒,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同時,地派鎮還將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提升茶葉品質和品牌影響力,努力將地派山茶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茶葉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