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風和煦。陽光下的中洞革命紀念廣場,《中洞改編》雕塑巍然聳立,百慶樓、紅軍井、百祥樓、湖山書舍等紅色遺址陸續進入視野,歌曲《十送紅軍》婉轉悠揚,瞬間將人們的思緒帶到那段激情燃燒、炮火連天的烽火歲月。
中洞村位于惠東縣高潭鎮東北部的蓮花山脈深處,這里山高林密,谷深洞多,地勢險要,是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1922年深秋,彭湃在這里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土地革命時期,中洞成為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簡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所在地,集黨政軍領導機關于一地,成為領導東江地區工農武裝斗爭的“指揮中心”“紅色心臟”。
今天的中洞兒女,謹記自己是革命先烈的后代,繼承先輩的遺志,把中洞發展好,讓這塊紅色熱土“紅”得殷實。
紅色記憶
中洞改編 樹起粵東地區工農武裝斗爭鮮明旗幟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發揚。在中洞村22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處處都有革命先輩戰斗過的足跡,一草一木都在述說著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光芒,隨著一個個雋永的紅色故事流淌而出,激蕩人心。
1927年4月下旬,東江地區共產黨人根據廣東區委(1927年5月改為廣東省委)的指示,建立東江地區的統一領導機構——東江特委,帶領東江人民發動了1927年夏季的“討蔣”起義、東江秋收起義和1928年的年關暴動,開始舉起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旗幟,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揭開了東江地區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
1927年5月,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后,海陸惠紫四縣工農革命武裝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縣城,逐步向中洞靠攏,醞釀組織海陸豐第二次武裝起義。期間,中共東江特委由海陸豐轉移進入中洞百慶樓辦公,彭湃任書記。因彭湃當時已離開廣東到武漢中央農講所工作,中共東江特委由張善銘任代理書記。不久后,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由黃雍任主任,于8月遷入中洞百慶樓辦公。
在開展武裝斗爭的同時,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在后方基地儲存了大量軍需物資,為后來在南昌起義中保存下來的隊伍撤退到這里提供了條件。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廣東省委對在南昌起義中保存下來的隊伍十分關心,多次召開聯席會議,分析廣東政局,決定各地仍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指揮斗爭,軍隊成為工農革命軍。
艱難困苦,烽火硝煙,在歷時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和多次戰斗后,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余部進入中洞。按照南方局指示,東江特委繼續領導當地工農革命軍的改編工作,把進入中洞的南昌起義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在部隊中公開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二師中國共產黨特別委員會,團、營、連干部均由中共黨員擔任,師部設在百慶樓,顏昌頤為師黨委書記兼黨代表,董朗為師長。這次改編還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團、營、連由士兵組織經濟委員會,各連設有小規模俱樂部。
紅二師的成立意義重大,它在粵東地區樹起了一面鮮明的堅持工農武裝斗爭的旗幟。
隨著紅色區域的擴展和作戰的需要,中洞還設立紅軍醫院、紅軍被服廠、中共東江特委印刷廠、紅軍兵工廠、電話所等機構,成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后方基地,為開創中國第一批蘇維埃政權和東江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惠東縣人民政府修建南昌起義軍中洞改編紀念亭,以此紀念南昌起義軍中洞改編與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85周年。該紀念亭總占地面積650平方米,亭高6.5米,外觀呈翹角飛檐,亭側矗立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的“南昌起義軍中洞改編紀念亭”亭名。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中洞改編雕塑。
中洞保衛戰
保衛海陸豐蘇維埃最激烈的戰斗
東江地區革命形勢的發展,引來了敵人的瘋狂“圍剿”。
1928年初,國民黨反動勢力把鋒芒對準了紅二、四師和海陸豐蘇維埃,并制定了“圍剿”海陸豐的方案。敵人進攻來勢兇猛,海陸豐蘇維埃面臨嚴峻局勢。
西面“圍剿”,最先出發的是國民黨軍第十五師、十六師。敵人到達惠陽平山時便分為兩路,一路進攻海陸豐之南,另一路進攻海豐之北,進攻的主要目標就是海陸豐蘇維埃和紅二、四師的后方基地中洞。
1928年3月18日,敵人進入紫金龍窩后,瘋狂進攻紅二師師部所在地炮子圩,紅二師被迫退往南嶺,敵人尾隨而至,紅二師南嶺失利,中洞、巖石第一道防線被攻破,但紅二師主力尚無損失,轉而退守紫金與惠陽交界的磜頭坳。
在磜頭坳,紅二師和農民赤衛隊英勇殺敵,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為中洞后方機關、醫院、兵工廠人員安全撤離及物資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磜頭坳失守后,紅二師一部在農民赤衛隊數百人的配合下,在大坳頭抗擊數千敵人的進攻,展開了激戰。
磜頭坳和大坳頭之戰,是保衛海陸豐蘇維埃以來最激烈的戰斗,紅二師和農民赤衛隊犧牲400多人。而隨著兩地失守,敵軍進入高潭占領了海陸豐蘇維埃和紅二、四師后方基地中洞,繼而進行瘋狂燒殺。
由于敵眾我寡,紅二、四師和海陸豐蘇區廣大人民同敵人英勇頑強苦戰一個多月后,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轉戰惠普潮開始新的戰斗歷程。
紅二、四師在東江的整個戰斗歷程,是一部威武雄壯的革命史詩,他們的革命斗爭精神是我黨我軍的寶貴財富。紅二、四師的偉大歷史功績與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海陸豐蘇維埃聯系在一起,永遠彪炳史冊。
中洞村紅色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
老區新貌
村民返鄉創業紛紛吃上“旅游飯”
春天里的中洞村,滿眼翠綠百花開。村里的忘山居客棧也迎來了一波入住高峰。從深圳、廣州、惠州市區過來的游客,在這里不僅能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還能踏青、植樹、摘果,感受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近年來,中洞村的紅色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紅色村煥發出勃勃生機,吸引了各地游客。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相信來中洞的游客會更多。”此前在深圳創業的青年林文輝回鄉探親時,感嘆中洞村的自然環境和紅色文化資源,便在此建了有38間房的忘山居客棧,并依托客棧和當地資源開展團建、紅色文化旅游、親子游、農耕體驗等活動,客源不斷增多。依托客棧,林文輝又開設了線上農產品電子商城,專門銷售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農特產品,還深入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開拓了兩條鄉野覓趣線路,豐富游客游玩體驗。
最近,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的落戶進一步提振了林文輝的信心。“國家推進鄉村振興,我們參與家鄉建設正當其時。”林文輝說,“我相信中洞會越來越好,我也會把自己的事業做得越來越好。”
民宿、農家樂、紅軍咸茶館……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中洞的旅游產品越來越多。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村民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紛紛選擇回鄉就業創業。
“真香,風味特別地道!”中洞村民戴木貴在百慶樓旁經營一家紅軍咸茶館,不少游客來這里品嘗獨特的“紅軍茶”,體驗制茶樂趣。這種茶又叫“擂茶”或“咸茶”,是在傳統茶葉里加了香菜、芝麻等多種原料,再添加一些炒米和花生仁,喝起來特別香。革命戰爭年代,村民常用來招待紅軍。革命勝利后,為紀念這段歷史,便將“咸茶”改名為“紅軍茶”。
“現在不用再到外地務工了。”戴木貴說,店里的“紅軍茶”“五谷雜糧飯”深受游客喜愛,他還有一個夢想,就是讓“紅軍茶”走出中洞、走向全國。在他看來,喝“紅軍茶”是人們與傳統革命精神的一種對話方式。
僅在中洞村先鋒村民小組,就有近10戶村民在家創業,從事餐飲零售、旅游服務等行業。隨著紅色旅游的興起,當地蜂蜜、茶葉、米酒等特色農產品十分走俏,有效拉動經濟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紅+綠”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多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高潭革命遺址群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尤其借2017年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東風,通過為高潭革命老區“建成三個基地、辦好十件實事”,加大力度對革命舊址群進行修復提升、活化利用。
今年1月,第二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公布,中洞村位列其中。新上任的中洞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蕭愛娣,正在思考如何更好發揮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的促進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中洞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進村的道路拉直拓寬了,雙向四車道的瀝青路,從高潭圩鎮直通村里。中洞村的14處革命遺址均得到了較好的修復和提升,這些年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和培訓體驗。去年,依托東江干部學院,中洞村的革命遺址還成了黨員干部培訓的現場教學點,到中洞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和普通游客超過40萬人次。
人流的增加,對基礎配套設施和旅游服務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我們將繼續對紅色遺址進行提升,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努力補齊發展短板,豐富游客旅游體驗。”蕭愛娣說,今年中洞村將完善環村旅游路線,計劃引資新建紅軍兵工廠至紅軍醫院的高架橋,打造沿線景觀,實現7.5公里紅色景區旅游的環線閉合,將主要遺址景點串聯成片。同時,征集、添置各景點相關的文物及仿真品,收集、整理紅色文獻,使各個景點都有與之相匹配的布展與物品,豐富景點內容,為游客提供豐盛的紅色文化大餐。
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中洞村今年也有新動作。記者在現場看到,位于村口占地25畝的游客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蕭愛娣介紹,游客服務中心將設置全自動化管理的現代化停車場,共有150多個停車位,并增加新能源充電樁,同時還依據景區需求,計劃添置50輛電瓶車,新增投放150輛掃碼自行車,為游客提供多樣化服務。
蕭愛娣表示,中洞村還將結合實際開發生態旅游,以“紅色+綠色”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不斷豐富中洞村的旅游業態,助力鄉村振興。“我們計劃整合村里的閑置土地資源,打造葡萄種植園和果蔬園,推出親子采摘、農耕體驗等項目,既可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也可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中洞紅色遺址(部分)
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舊址:即“百慶樓”,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和紅二師師部所在地,集黨政軍領導機關于一地,成為領導東江地區工農武裝斗爭的“指揮中心”“紅色心臟”。
中洞改編紀念亭:2012年惠東縣人民政府修建,總占地面積650平方米,亭高6.5米,外觀呈翹角飛檐,亭側矗立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的“南昌起義軍中洞改編紀念亭”亭名。
東江特委印刷廠舊址:又名“湖山書舍”,當時主要印刷東江特委文件、布告、傳單,出版《布爾塞維克》《海陸惠紫暴動簡報》等刊物,還印制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紙質黨證。
紅軍兵工廠舊址:當時主要修理槍支和生產翻造步槍、機關槍子彈,制造地雷、手榴彈、土炮、生鐵彈等應急軍用物資,全盛時期有100多名工人。
紅軍被服廠舊址:主要為部隊生產制式軍服、軍帽、軍褲、腿綁帶、子彈帶、桐油布質雨衣、旗幟等緊缺物資,全盛時期有200多名工人、上百臺衣車,搭建茅草生產廠房上千平方米。
紅軍醫院舊址:當時醫院設有醫療室、手術室、藥房和100多張病床,醫護人員有50多人,負責人為陳阿源、鐘容卿。當年廣州起義軍余部在花縣改編為紅四師后進軍東江時,把傷病員留在醫院救治。
紅軍軍需處、后方留守處舊址(戴煥其故居):儲存了白銀、糧食、布匹、武器、彈藥、藥品等軍需物資,擔負著紅二師后勤給養重任,為中洞后方基地的最終形成乃至創建高潭區蘇維埃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軍俱樂部舊址:為豐富部隊的文化生活而建,每逢群眾前來慰勞紅軍,俱樂部的樂手都列隊吹奏迎賓曲,每逢打了勝仗回來,俱樂部就吹響激情、歡快的慶功樂曲。
紅軍井舊址:為方便軍民用水,紅二師師長董朗親自帶領紅軍戰士在百慶樓左側的大石下清泉處,挖了一口很大的深井,用石塊砌固。紅軍走后,當地群眾飲水思源,將這口井稱為“紅軍井”。
紅軍磨房舊址:為方便部隊供糧,中洞軍民搭起了一排土坯瓦房,安裝上磨谷的隴磨、臼對,把稻谷加工成大米。
文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劉建威 香金群 歐陽成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湯渝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