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繪山繪海·惠東”欄目報道了稔山、吉隆、黃埠的紅色文化及特色風土人情,本期繼續走進稔山鎮和鐵涌鎮,看看充滿生態古韻的鄉村游路線,到底有多么愜意。
稔山雁湖革命史館。
稔山雁湖傳承紅色星火
稔山的特色小吃讓人流連忘返,稔山的紅色故事讓人意猶未盡。走進稔山雁湖革命史館,詳盡的革命歷史畫卷舒展在面前。該館于2012年由村民自籌資金建立,經過當地政府改建擴大,如今已成為東江紅軍出港紀念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迎來大批參觀學習的游客。
游客通過聽取現場講解、觀看文字圖片及實物資料,可以深入地了解到,雁湖村是“紅色堡壘村”,是稔平半島的“革命搖籃”。1923年,當地農民運動興起。1925年,當地紅色力量建立起以雁湖為核心的10多處情報網絡,在東江革命形勢危急時刻,把包括徐向前在內的30余名紅軍將領和160余名紅軍戰士安全轉移出東江,成為延續革命星火的“生命線”。此后,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雁湖紅色星火仍熊熊燃燒,武裝游擊隊、村民辦糧隊等組織不斷為東江革命前線供應糧食等戰備物資。
鐵涌蠔排。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品嘗鐵涌美味佳肴
參觀完雁湖革命史館,除了去稔山周邊鄉村逛逛,還可選擇前往距離稔山鎮15公里車程的鐵涌鎮,體驗別樣生態鄉村游。
鐵涌位于惠東稔平半島腹地,盛產水稻與馬鈴薯,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當地海水養殖的赤岸蠔,品質優良,蠔及蠔豉等制品熱銷周邊地區,成為當地一大金字招牌,喜歡嘗鮮的游客一定要到鐵涌鎮赤岸村逛逛。因依山傍海,村民歷來靠養蠔維持生計,放眼望去,海面上整整齊齊排列著蠔排。如今,鐵涌赤岸蠔已獲惠州市名優產品、無公害產地證明、無公害養殖技術證明等多項榮譽。
生蠔的養殖季節為每年的4月至10月,10月過后就進入收獲期。每年中秋時分,赤岸蠔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品嘗。若天氣合適,游客還能在當地蠔農的陪同下,出海體驗一番打撈生蠔的樂趣。漁船駛到相應的位置,把一串蠔埕打撈上來,可見大蠔小蠔密密實實結在一起,再用小鐵錘撬去一片蠔殼,肥白鮮美的蠔肉便呈現眼前。一口下去,爽口彈牙。帶到岸上飯店加工,白灼、脆炸、煎蛋、炭燒、清蒸生蠔,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蠔好吃,馬鈴薯也是當地的一個特色農產品。土豆餅、藍莓土豆泥、咖喱土豆魚丸、香脆黃金土豆丸、椒鹽土豆、薯味熱狗等各式做法,不論是烤的炸的燜的,色香味俱全,成為鐵涌的另一款美食擔當。惠東冬種馬鈴薯一般每年10月底到12月底播種,次年1月至4月上市,春天來游玩,游客便可到當地的飯店一嘗土豆盛宴。去年4月,“惠東馬鈴薯”獲頒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目前,鐵涌鎮正全力推進建設省級馬鈴薯現代化產業園,謀劃產業鏈延伸,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觀音山風電場。 圖片由鐵涌鎮提供
鷺鳥天堂欣賞旖旎風光
鐵涌鎮生態環境良好,擁有連片紅樹林的灘涂。近年來,鐵涌鎮積極研究發展海洋生態產業,利用自身優勢開發新型觀光旅游景點,好招樓濕地公園和觀音山風電場觀光便是正在打造的項目。
好招樓濕地公園位于惠東縣鐵涌鎮,該公園規劃以紅樹林生態保育為核心,以宣教展示紅樹林及鷺鳥濱海生態濕地為特色,集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及濕地文化體驗于一體。林中棲息了蒼鷺、黃嘴白鷺、金斑行鳥等17種候鳥共計2萬余只。
站在堤岸邊,只見紅樹林在咸澀與波浪里搖曳,從海岸上舉目遠望,廣闊的海灘上,顯露出一頂頂青翠的樹冠,高低有致,色彩層次分明。四季皆適宜前往觀賞,秋季則為最佳選擇。當季植被茂密,候鳥南遷于此歇腳或過冬,每逢日落時分,萬鳥歸巢,氣勢磅礴,是攝影愛好者的首選地帶。
觀音山風電場位于惠東縣鐵涌鎮、黃埠鎮和平海鎮三鎮交界處。20余臺發電機是一座座高達80米的大風車,葉片直徑達96米,蔚為壯觀。到達山頂,超大風車就在身后,近處的山郁郁蔥蔥,遠處的海波光粼粼,一面是考洲洋,另一面是雙月灣,與平海鎮大星山觀景臺隔海相望,隨手一拍便是一張大片。從山腳開車上山頂大概要30分鐘,全程以單車道為主,由于設施建設仍在完善中,為保障游客安全,鐵涌鎮對出入人員進行了管控,建議游客選擇徒步或騎行上山。
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賞古韻
來到鐵涌鎮,當然少不了到充滿古韻氣息的溪美村走走。去年,鐵涌鎮“山海田園·考洲鄉情”鄉村精品線路成功獲評“廣東省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該線路串聯了赤岸、溪美、大嶺背、油麻地四個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其中,溪美村的古村落景觀及文化使線路更具地道的靜謐鄉村色彩。該村的《方氏族譜》記錄了建村的歷史,溪美村祖先于明末由惠東鹽洲西沖遷徙到當地立居創業,至今約有400多年歷史。
近年來,該村因有近150棵古樹而聲名鵲起,其中42棵古榕樹擁有200多年歷史。走在溪美村里,隨處可見千姿百態的古榕樹,一些年長村民在樹底下乘涼、聊天,十幾人坐在樹下不覺擁擠,當地人驕傲地稱自己的村莊是“古榕之村”。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村民會舉辦祈福祭祀活動并搭臺唱戲,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物康阜。同時,村民們會摘下傳說有辟邪、避煞功效的榕樹枝葉放在口袋里和門前。這個習俗世代相承,延續至今。農忙時節,村民還會在自家門前或廣場空地上曬滿稻谷,頗有鄉村豐收之美。
該村的古民居大多融合了潮汕、客家的建筑風格,精致的古民居建筑鱗次櫛比。該村除了保存有大量古建筑,還保存著不少完好的壁畫、壁書以及木雕灰塑作品。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到溪美村采風時,在該村一處清代古屋的大門上方,意外發現一幅長1.2米、寬0.4米的“惠州西湖”壁畫。據有關專家介紹,溪美村“惠州西湖”壁畫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惠州西湖壁畫,也是最早的惠州西湖彩圖。
文/圖(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蔡偉健 賴金朗 特約通訊員黃少卿 通訊員葉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