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山下的凌角塘村屬于山區丘陵地帶,地形低洼,村民主要種植水稻、蔬菜、木瓜、年桔、香蕉等農作物。凌角塘獨特的氣候土壤適宜種植梅菜,梅菜腌制品咸菜遠銷海內外市場。2020年8月,凌角塘憑借絲苗米產業入選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龍門大米香飄萬家。
可圈可點的是,凌角塘村蔬菜種植歷史悠久,是龍門縣“菜籃子”工程的始發地。據《龍門縣志》(1979-2000)記載,1991年至1997年,龍門縣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菜籃子”工程,撥出專款資金50萬元,在凌角塘村建設13.33公頃蔬菜生產基地,以點帶面,促進“菜籃子”生產發展。1996年,龍門縣被省列為“菜籃子”工程基地縣,1997年,被評為“惠州市菜籃子工程先進單位。”
今天,龍門成為珠三角地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提出要把龍門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等,凌角塘村作為“拓荒牛”,獲益匪淺。
水利是農業的根基。龍平渠蜿蜒而過,澆灌著凌角塘全村90%以上的農田、農業、耕地,成為凌角塘的“豐收渠”。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都是安民興邦的大計。對于龍門這樣一個農業大縣來說,水利工程對農業灌溉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新中國成立初期,龍門的水利設施十分簡陋,防災能力不高,農田灌溉以小土坡、草木坡和竹筒天車等簡易設施引水灌溉。這些設施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無法保證農作物的灌溉需求,導致農民時常廣種薄收。
農業要豐收,水利先興。經過深入調查研究,龍門縣委縣政府決定修筑一條引水渠(即現在的龍平渠),以解決王坪(2005年撤銷王坪鎮改設龍田鎮)、龍城、平陵和龍江一帶的農業灌溉問題。四鎮耕地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4,特別是平陵和龍江屬石灰巖地區,歷史上的干旱由來已久。
1956年秋,龍平渠正式動工。為了抓好冬修水利的有利時期,龍門縣委縣政府下了“鐵令”:工程必須在春耕前完成!全縣的勞動力很快被調動起來,據《龍門縣水利志》記載:“當時,最高一天出動9509人,最多一天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
浩浩蕩蕩的龍平渠施工隊伍,從施工到竣工的半年里,風雨兼程,不分晝夜,沒有停工記錄,用頑強的斗志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經費不足,縣委主要領導寫信向上級申請資金;材料不足,施工人員就地取材,燒粘土代替水泥,自制炸藥和石灰;人員不足,人民公社派出大批退伍軍人參與建設,家里的婦女也主動出來幫忙……
1957年,是一個注定要載入龍門水利建設史冊的年份。在春耕到來之時,龍平渠干支渠93公里渠道全線開通。龍平渠成為龍門唯一一宗中型引水灌溉工程,后經過增建支渠, 渠道全長達105公里,擔負起龍城、龍田、平陵、龍江4個鄉鎮6.74萬畝農田灌溉任務,受益人口近10萬人。在那個經濟不發達的年代,龍門人民僅靠個人的手力、腳力和肩力,還有一把鋤頭、兩個糞箕進行施工,以堅韌的毅力建起了潤澤世代的“幸福渠”。
多年來,歷經多次配套、加固、改造和擴建,龍平渠與沿渠白沙河、黃河等6座水庫一道形成引中有蓄、引蓄結合的灌溉體系,滋養一方沃土,為龍門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龍平渠至今仍潤澤沿岸的田地,被當地市民親切地譽為“生命渠”“幸福渠”“豐收渠”。
近年來,龍門縣積極打造鄉村農田景觀提升工程,龍平渠碧道建設工程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該項目于2020年10月初開工建設,主干渠長約30公里,其中碧道改造長度為26.81公里,首起主干渠渠首電站,至平安大道路口(龍平渠管理處)。該工程在河岸兩道打造沿河碧道,鋪設了瀝青道路,新建路肩擋墻、驛站、碧道導向標識、護欄及綠化等公共設施。與此同時,碧道沿途還經過不少村莊和小區,為龍門市民提供了休閑觀光、健身娛樂、親子出游等活動的新場所。
龍平渠碧道于2021年元旦對外開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風光旖旎,受到周邊不少居民的青睞,成為龍門縣城最新的“打卡”地。
當年,有不少凌角塘村民參與建設龍平渠,如今,村民在享受水利紅利的同時,也喜迎鄉村旅游來到家門口。龍平渠碧道的建設,使得凌角塘村人居環境越來越美麗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