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大圍規劃完整,村莊環境優美、村域文化繁榮,村莊和諧穩定,村民安居樂業。
近年來,大圍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大圍村于2015年6月成立黨總支,一方面,抓“硬件”標準化,為黨建工作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抓活動開展常態化,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增加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保持黨員先進性為重點,不斷開展具有大圍村特色的黨建工作和村兩委工作,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大圍村翁坑水庫。
“大學+企業+農村”實踐基地
2018年7月16日,盛夏時節,為了更好地提升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成效,積極探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與平陵街道大圍村正式建立“大學+企業+農村”聯建共建培育實踐基地、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基地、鄉村振興研究直聯點并揭牌。
揭牌儀式后,與會領導與各實踐隊伍成員們在大圍村委會議室召開“大學+企業+農村”聯建共建座談會,對活動進行了簡要介紹,并介紹廣東雄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本情況,各方均希望通過聯建共建活動互促共贏。
當年,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組建10支暑期社會實踐隊伍,分赴惠州、清遠、湛江、河源等地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基層宣講、支教、困難幫扶、社會調研等活動。
大圍村委會干部表示,在平陵大圍村的聯建共建活動,旨在通過“大學+企業+農村”模式,打通高校與企業、農村溝通聯系的“最后一公里”。
大圍村委會主動上門與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談合作,達成“大學+農村+企業”聯建共建模式,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由村一級單獨與外市省級高等院校達成的合作模式。大圍村“大學+企業+農村”聯建共建培育實踐基地于2019年榮獲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創新案例一等獎。
2020年10月16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領導又率隊到大圍村調研“大學+農村+企業”聯建共建情況,探討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基地發展和鞏固的對策和建議。
探索農旅產業發展新路徑
農業是農村的最主要、最基礎的經濟活動,發展產業離不開農業產業。大圍村有耕地面積1500多畝,其中高標農田就有900多畝,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合農作物水稻、花生、蔬菜、果樹的生長。
大圍蒜是比較獨特的大蒜。大圍蒜清香、爽口,不僅具有很好的食用價值,還有不錯的藥用價值。
水利自古是人民的命脈。平陵翁坑水庫面積約一千多畝,毗鄰大圍村坳背、埔嶺尾。1958年,為了解決農民用水,大圍村人民勠力同心,請來了專業工程隊,奮戰五年把水庫大堤修好,使村里幾千畝的農田灌溉和人民飲用水都得到保障。
翁坑水庫四面環山,水源充足,水面一直保持有幾百畝水面,風景優美,給村民夏季避暑提供了好去處。每到夏天,都有各地的人慕名而來,到水庫游泳、劃船、釣魚等,成為休閑好去處。
大圍村“兩委”辦公大樓有1100平方米,門前可停車面積約800平方米,擬打造黨性教育(黨員培訓)基地,在黨員群眾參觀完白芒坑革命老區后,分流到大圍村黨群服務中心進一步學習、、交流心得體會等。
結合大圍村的自然資源,如翁坑水庫、溶洞及周邊林地,大圍村擬開發戶外拓展活動項目,建造生態民宿,開發(入股)小水電發電等項目,同時,研究建設五大基地——養蜂基地、中草藥(南藥)種植基地、大蒜種植基地、大米種植基地、芥(梅)菜種植基地,夯實產業基礎,力促鄉村振興。
美好新大圍,正迎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