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廣州陶陶居。
在酒樓食肆的大門等顯眼處懸掛楹聯,在聯中嵌上店名,以增風雅、廣名聲,招睞食客,這種方式的“文化包裝”,是清末民初的商業時尚。在廣東,其中最為出名的應數廣州陶陶居茶樓的那一副: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上君子;
陶侃惜飛,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陰。
此聯將兩個陶字分別嵌于上下聯之首,用典恰切,而且巧妙地突顯了茶樓的經營特色,確實是一副好聯。據說店主是先有了上聯,再以二十元大洋的厚酬征選下聯,聯成而廣受歡迎,成為廣州茶樓業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
受此時代風習的熏染,在惠州西湖和府縣兩城,舊時也有不少西湖畫舫和酒樓食肆懸掛楹聯,而且大多是嵌名聯。例如惠州南河酒家就有一副鶴頂格嵌名聯:
南北干戈猶遍地;
河山風雨怕登樓。
此聯作者丘福庵(1883-1945),惠東安墩珠湖村人,畢業于廣東政法學校,曾任欽州、惠州等地方法院院長,性孤高耿介,潔身自守。他的這種性格,于此聯亦可窺見一二。上聯著一“猶”字,當時軍閥混戰之愈演愈烈,國計民生之每況日下,以及作者對此現實之失望焦慮和憂深憤懣,皆可以由此感知!岸嫉劳頉鎏鞖夂,有明月,怕登樓!边@是南宋詞人吳文英的名句,作者在下聯翻進一層,改“明月”為“風雨”,抒發的便不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的人文情懷,其胸襟氣度自然不可以等同視之。此聯借別人的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氣概不凡,只是與酒家本身似乎并無多大直接關聯。
舊時的東興飯店在橋東東新橋頭側邊的茶辣巷內(現今新建合江樓的前面),巷甚逼仄,店面窄小,卻以首創東江鹽焗雞而聞名遐邇,是喜歡品嘗東江菜的食客們經常光顧的地方。相傳在那里就曾有過一副很有意思的聯語:
東也來,西也來,都來;
興亦罷,衰亦罷,飲罷。
——聯語一般是平收,即下聯最后一字為平聲,這一副則是以仄聲收腳,有點“另類”。而且是用了3+3+2的句式,音節短促鏗鏘,語氣豪縱,頗有點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味道,其中意欲發泄的牢騷怨懟,讀者倘能會心,不免莞爾。可惜作者是誰已無可稽考了。
與東興飯店隔巷相對的太白酒樓,是一間在惠州頗有名氣的老字號,其門聯云:
太上豈忘情,喜看佳偶來臨,美酒不辭千盞醉;
白頭征好合,再愛夕陽返照,錦衣搖映滿江紅。
從聯語的內容推測,這間酒樓當時應是以擺喜酒壽宴為主營項目。酒樓有多層,背向橋西,下臨西支江,推窗即可遠眺西湖、象嶺,俯見雙江交匯。“再愛夕陽返照,錦衣搖映滿江紅!笔怯醚矍暗暮馍缴,渲染黃昏時候貴客盈門高朋滿座的喜慶氣氛,可謂善于借景道情,仍屬可誦之作。
舊時水東街有多間茶樓酒家,從東新橋頭往西門口數過去,除太白和東興外,至少曾經有過金星、太平、東坡、西元等。在西元的側邊,還有過一間海天酒家,亦有一副嵌名門聯:
海闊任遨游,俯瞰東西,水抱山環多樂趣;
天空觀宇宙,往來南北,酒香茶熱足怡情。
此聯不見該酒家的個性特點,亦缺乏作者的思想感情,讀之有為嵌名而湊句湊對的感覺。可見,好的嵌名門聯其實并不易寫,而刻掛出來面世的楹聯,也未必一定就是好聯。
酒樓食肆之外,惠州西湖的畫舫也常有楹聯。根據史料的記載,作為嶺南的風景名區,惠州西湖至遲在明代中晚期就有集游覽飲食于一體的水上畫舫出現。由閩人陳三官繪于明崇禎元年(1628) 的博羅剩人和尚函可《意中幻肖圖》,內中第十六圖就畫了五個游客在一艘畫舫里圍坐飲酒,此外還有煽爐的童子、傳菜的老翁,以及掄篙撐船的舟工等等,明代的畫舫的實際風貌或可于此圖約略窺見。
明清鼎革之際,浙江才子祁豸佳來惠游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平章甲第半湖邊,日日笙歌入畫船!边@“畫船”就是畫舫,它在清人上谷氏《西湖小史》里,則又被稱之為“畫舡” !段骱∈贰芳s成書于清同光年間,以惠州西湖為敘事背景,對游客在舫中詩酒酬唱的情形有頗多細致的描述。
清光緒五年(1879) ,山東舉人高承瀛(后考取進士翰林) 奉派來惠評閱科舉試卷。他曾于公余之暇乘船游覽西湖,記錄了兩副畫舫楹聯(見高氏《粵游見聞》),其一云:
十里波光天上下;
六橋煙景塔東西。
其二有額相配,書“結緣仙舫” 四字,聯語云:
煙波依舊留蘇跡;
書畫剩新仿米家。
到了民國初年,惠州西湖的畫舫至少有兩艘,叫“醉月”和“飛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惠州大力發展游湖業,畫舫增至九艘之多,名號有高升、景湖、環球、娛樂、日夜游、小蓬瀛、湖天等等。
西湖畫舫不但具備湖上游覽的功能,同時又是一座浮動的食館,可以向游客提供餐飲服務。據故老憶述:畫舫內陳設雅致,多用紅木家具,配掛名人字畫,可擺酒席一至二桌。還可以按游客要求召琴師攜歌女乘小艇前來賣唱助興。菜品亦甚豐富,如西湖蛋、麻辣雞、東坡肉、炸珍肝、梅菜扣肉、發菜元蹄等等,是常見的“畫舫菜單”,頗具東江特色。這些菜肴多在設于湖岸的廚房預先加工為成品或半成品,由專用快艇適時運至,在畫舫再行加熱或二度加工后供游客享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畫舫大都懸有楹聯,可惜時過境遷,大多湮滅,現今只輯得“湖天”舫的那副長聯:
湖水澄清,洗盡千秋人物,看世界白云蒼狗,轉盼皆空!到不如放棹中流,消受一局圍棋,數杯醇酒;
天空浩蕩,吹開大地塵埃,問群雄虎踞龍爭,而今安在?偶過此憑欄遠眺,只剩幾堆荒塚,半塔斜陽。
這是一副鶴頂格嵌名聯。作者黃惠沾(1873—1951),惠州府城金帶街人,清末秀才,民國初期曾任陸豐縣長等職,后棄政,從邑賢張友仁、周醒南諸先生建設和經營惠樟公路,整理和開發惠州西湖。好作詩,亦擅制聯。玩味“看世界白云蒼狗,轉盼皆空” 、“問群雄虎踞龍爭,而今安在” 等語,此聯似應是作于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干戈擾攘之時。語似曠達,洞明世故,骨子里卻透出作者對當時高唱“共和”的“肉食者”們的極端鄙視,體現了作者傷心國是、系念蒼生的人文情懷。(吳定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