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讀百年惠州”大型采訪活動走進羅浮山。五月初夏,高溫難耐,這里卻清涼無比。放眼望去,“嶺南第一山”羅浮山滿山皆綠,有水皆清,吸引眾多大灣區市民前來“吸氧”避暑。記者從羅浮山管委會獲悉,截至目前,景區今年接待游客已達32.45萬人次。
事實上,在羅浮山“森林環抱、林水相依”的背后,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痛苦歷史。羅浮山曾飽受戰火以及刀耕火種的摧殘,森林覆蓋率一度僅有20%,淪為荒山禿嶺。經過一代代護林人的篳路藍縷,如今森林覆蓋率已達到97.43%,成為“物種基因寶庫”。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溫志滔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在省林業局的支持下,保護區將與社會機構合作,進一步摸清資源情況。
未來如何活化活用羅浮山這一森林生物資源寶庫?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惠州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院長戴學軍建議,在注重保護的前提下,森林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需堅持“輕接觸、去中心、擴內涵”方式,適度打造“山、林、業、居、城”融合發展的“林美經濟”體系。
羅浮山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寶庫”
羅浮山華首寺的千年人面子古樹
實地走訪
林海壯觀資源寶庫,成灣區避暑勝地
從高空俯視,羅浮山綠樹繁陰,郁郁蔥蔥,仿佛披上了一層綠色的絲滑錦緞。作為大灣區的避暑勝地之一,羅浮山森林覆蓋率高達97%,負氧離子源源不斷,不少城里人專程前來釋放壓力,放空心靈。初夏,這里便已掀起了“避暑”游的熱潮。
深入山林后,游客可暢游縱覽林海。千樹萬木,各具風華,令人目不暇接。有的枝繁葉茂,亭亭如蓋;有的盤踞而生,蔚然毓秀;有的軀干挺拔,碩大雍容。據工作人員介紹,主要植被有溝谷常綠闊葉林(具有季雨林性質)、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常綠針葉林、山頂灌叢草甸等完整的植被類型。這些茂盛的森林植被類型構成了蒼翠、朦朧、幽深、神秘的林海景觀。
郁郁蔥蔥的植被為羅浮山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物種恢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氨Wo區物種起源古老,成分復雜,種類繁多!”溫志滔介紹,據2014年調查統計,區內有維管植物221科,1693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7種。此外,還分布有豐富的天然藥用植物資源、孑遺植物、特有種植物以及以羅浮山命名的植物。
尤其是,羅浮山“南藥基地”名副其實。記者在羅浮山中草藥園看到,這里種植有藿香、兩面針、大車前、貓尾草等知名中藥,令人眼花繚繞,植株四周均有詳細講解。“羅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寶。羅浮生百草,棵棵有奇效!绷_浮山林場副場長鄧華格介紹,羅浮山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中草藥資源豐富。自秦至清,羅浮山地區一直是皇家的御用藥園。宋代羅浮山“洞天藥市”綿延數里,是嶺南“四大集市”之一。時至今日,對羅浮山“草藥寶庫”的發掘和傳承仍在繼續。
除了品種繁多的野生植物資源,這里的野生動物物種同樣豐富。保護區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140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0種。已知的有名貴的飛禽五色雀等40多種,還有昆蟲類70多種,被稱為“小鳳凰”“渾身披五采,光散金芙蓉”的蝴蝶尤為珍貴。
以羅浮山命名的植物——羅浮梭羅
保護區內云霧繚繞
痛苦歷史
昔日曾遭嚴重破壞,一度淪為荒山禿嶺
與如今郁郁蔥蔥、物產豐饒、游人如織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羅浮山曾一度淪為荒山禿嶺,無人問津。據《羅浮山林場志》記載,1854年之后,戰亂頻仍,羅浮山原始森林大部分被毀。當時周邊民眾沿用刀耕火種、燒灰積肥、放火驅趕野獸等生產方式,造成山林火災屢屢發生,使森林資源遭受嚴重損失。
1896年,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特授博羅縣正堂在羅浮山沖虛觀立《嚴禁砍伐山林》碑,但羅浮山的山林火災狀況沒有大的改觀。鄉村農戶慣有燒山的陋習,隨意燒荒開墾、燒灰積肥、燒田邊草、燒木炭及掃墓引起山火頻繁,森林資源損失嚴重。1938年10月18日,日軍入侵羅浮山,燃起戰火,羅浮山森林再次毀于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1953年,廣東省農林廳創辦羅浮山造林站。建站時,全山除了剩余少量原生林木外,多為次生灌木林。據《羅浮山林場志》記載,建站初期,干部職工住破廟、工棚、帳篷或到農村借房居住。“出走靠兩腳、用水雙肩挑、晚上油燈照”,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從建場之初,羅浮山林場就肩負著征服荒山的時代責任,承載著生態恢復的歷史使命。鄧華格介紹,當時的羅浮山森林覆蓋率僅有20%,林場分別在1954年和1958年兩次組織群眾性大面積造林。老一輩林場人篳路藍縷,前赴后繼,靠兩個肩膀和一把鐵鋤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共造林5.44萬畝。隨后立即封山育林,保護生物自然繁殖生長。
但綠化護林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上世紀70、80年代,人們生活比較艱苦,盜伐林木事件時有發生。1971年冬至1972年5月,每天進山盜伐人數多達1700多人,被伐林木280多立方米。無奈之下,林場通過招收當地人員,不斷充實工區隊伍,加強巡山護林。1982年9月,林場派出所成立,工區在派出所的領導下,巡山護林、防火防盜、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不法分子,保障林場資源。
進入新世紀,羅浮山林場扛起生態擔當的大旗,開始從生產經營型林場向生態保護型林場轉變。十八大以后,林場開展生態環境整治行動,共拆除區內人工設施面積49000平方米,復綠面積51000平方米,關停全區養殖場、采石場,決心保護好羅浮的一草一木。
“現如今,守護好森林生物資源是重中之重!”鄧華格介紹,羅浮山游客較多,日常工作重點做好防火宣傳等。借助高科技的力量,羅浮山林場真正實現了“智慧巡山護林”,所有的護林員在值班巡山期間,都配備定位設施,通過技術定位,能對巡山路徑實時跟蹤。在重點區域內,還設置了紅外線等感應系統。
建場至今,羅浮山林場累計造林14.97萬畝,累計生產木材23.6萬畝。 可以說,如今的羅浮山繁華盛景得來不易,更是離不開一代代護林人的貢獻。
五色雀
羅浮山中草藥園種植了大量的珍稀知名中草藥
徐尋芳、徐益成父子在巡山
專家建議
“山、林、業、居、城”融合發展,打造“林美經濟”體系
今天的羅浮山是大灣區的生態瑰寶、旅游勝地、動物天堂。未來又該如何活化活用這一資源寶庫?這個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的主要職責在于保護動植物資源,進行資源監測,持續發揮生態效益。今年在省林業局的支持下,保護區將與社會機構合作,開展資源調查,進一步掌握實際情況:“目前我們尚未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資源活化較少,去年曾與研學實踐相結合,開展過自然教育活動。我們接下來會利用好資源,繼續進行科普教育以及資源動態監測!
隨著時代發展,羅浮山林場的經營模式也在悄然轉變。鄧華格介紹,林場在繼續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開始規劃建設生態旅游區、積極探索發展第三產業,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努力。但由于經驗不足,發展生態旅游之路并不平坦。
那么,在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對立統一之中,羅浮山該如何把握好平衡?惠州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院長戴學軍建議,一定要嚴格執行保護原則,根據國際上國家公園等類似保護區的發展規律以及我國的生態保護國家戰略定位,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范圍必然是要不斷擴展的,因此保護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第一要務!
在這一前提下,他建議可適度開發“林美經濟”。在對羅浮山森林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堅持“輕接觸、去中心、擴內涵”的開發利用方式,即不要重點開發某一單項資源,不要在核心區開發,要擴大資源價值的內涵!坝绕涫钱斍安┝_正在重點推動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需要注意的是,謹防對某一項資源進行大規模地開發。”戴學軍提醒,要重視整體生態系統的保護。
戴學軍建議,不能過分依托資源的使用價值來做“大規模、重資產、高開發”項目,而要重點延展資源的舒適性特征,來提升資源的存在價值,依托資源的整體性、綜合性來提升生態稟賦價值,構建羅浮山森林生態系統為背景和舞臺,可打造“山、林、業、居、城”融合發展的“林美經濟”體系,如羅浮山、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博羅大健康產業、房地產、惠州森林城市等融生活生態生產,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森林城市群貢獻惠州力量。
文脈故事
一家四代 結緣大山
今日的羅浮山山巒疊翠、花果飄香,離不開一代代林業人的堅守與奉獻。從采種育苗、植樹造林到采伐林木,再到如今的保護,徐益成家庭是羅浮山林場的“準四代林業人”,見證著羅浮山的發展。
“第一代”植樹造林
1953年,廣東省農林廳創辦廣州龍眼洞、增城大埔、東莞樟木頭、博羅羅浮山等四個造林站。當時的羅浮山歷經多年戰亂,原始植被破壞殆盡,森林覆蓋率只有20%。1954年,造林站開始運作。
在羅浮山造林站建立之初,徐益成的爺爺徐如托從梅州五華前來工作!拔野帜且淮謽I人真的很辛苦,那時候羅浮山還是光禿禿的,他們每天帶飯,拿著鋤頭上山種樹。”徐益成的父親徐尋芳回憶,那時候人們每天早出晚歸,走路上山需要走2個小時,工作到半夜才回來。根據《羅浮山林場志》記載,那時林場組織開展大規模的馬尾松直播造林活動,最高峰時每天參加人數在千人以上。山林陡峭,樹苗幾乎靠人工扛上山,又累又危險。
“第二代”巡查防護
時間來到1975年,當時生活普遍比較艱苦,周圍村民經常到林區割草搞副業和砍伐生松枝,因此盜伐林木事件時有發生。林場只能不斷充實工區隊伍,加強巡山護林。
1978年,從部隊退伍回到老家務農的徐尋芳,成為了一名巡山護林人員。徐尋芳回憶,當時他和四五個同事組成小隊,每天上山巡查,防止偷伐。由于常年在山里,徐尋芳成為大山里的行家,蜜蜂從眼前飛過,他就能大概知道蜜蜂的窩在哪里,看看地上的腳印,他就能判斷出野豬的去向。
但意外總是難免。除了要面對偷伐者外,徐尋芳還要面對山里的各種狀況。“有一天家里來通知,我父親上山巡護時被蛇咬了,正在醫院搶救!闭谏铣踔械男煲娉陕牭较⒑蠛軗模驗榻煌ú槐銦o法去醫院,只能跑回家等消息。所幸徐尋芳醫治后并無大礙。
在徐益成的記憶里,曾無數次擔心父親安危!坝袝r候天黑了還沒下山,山頭這么大,父親發生什么事了?”徐益成說,以前沒有電話,父親沒回家心里總會忐忑不安。
“第三代”護林防火
子承父業,徐益成從5歲起就在林場生活,從小習慣與林業打交道,幾乎不加思索就選擇了省林業學校,畢業后進入羅浮山林場。現在,在林場護林崗位上,徐益成除了要在辦公室處理林業材料外,還要到山里進行管護和防火管理等!拔椰F在一天不上山全身都會不自在!毙煲娉尚χf道。
值得一提的是,徐益成與妻子的相識,就結緣于林業。當時剛進入林場工作后不久,徐益成被派往羅浮山與廣州增城交界的一個護林站,他就在當地租房子住,機緣巧合結識了時為民辦教師的妻子,F在,他的妻子也在羅浮山保護區工作,負責管理藥園。
2002年,林場積極響應國家生態建設政策,停止生產木材,積極構建生態公益型林場。轉型初期,經濟較為困難!爱敃r林場很困難,每個月工資四五百元,和我一起來的同事很多都辭職了!毙煲娉烧f,他當時也想過離開,但想到自己專業是林業,也熱愛這份工作,就堅持下來。
“第四代”志在林業
林場雖然停止砍伐,但邁出了林場實施生態保護后發展綠色經濟的步伐。近年來,羅浮山林場廣大干部職工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盤活土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的質和量明顯提高。如今,徐尋芳已退休在家,徐益成通過努力成為了一名林業工程師,家也從以前的平房搬進了林場的家屬樓。
“我在林場出生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并且非常喜歡綠色,會自己種一些植物。”徐文祥現在就讀于惠州學院園林專業,希望未來能夠回到林場,從事林業相關工作!半m然這一行很辛苦,但我們支持兒子的選擇!”徐益成說道。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曾慶香